24日早晨,哈尔滨市一座通车不到一年的大型跨江桥的引桥坍塌,造成3人死亡,5人重伤。市民和网民对工程质量质疑不绝于耳,政府新闻发布会却在声称“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”的同时,强调是四辆超载货车同时行驶造成连续钢混叠合梁侧滑,四辆重载货车侧翻。
当地政府发言和网上舆论关于是“车太重”还是“桥太脆”的对立状态,已经吸引了更多的关注。大桥已经坍塌,信息发布这个连接政府与百姓的“心桥”不能再塌了。
24日上午11时许,距离事故发生5个多小时,哈尔滨市就及时向社会通报有关情况,反应速度值得肯定。但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,通报就倾向性明显地表示是重型货车超载行驶造成桥梁侧滑,并在随后采访中表示“可能涉及严重超载”,引起网上一片哗然。网民提出,车辆可能严重超载,但只能是事故诱因,一座竣工通车时高调宣布的百年大桥,一座可满足高峰期每小时9800辆机动车通行的特大桥梁,其引桥却在四辆超载大货车的车轮下倒下,不能不让人质疑其脆弱性。
人们的目光投向事件主体的双方,一是货车,另一个是大桥。国家有关部门认为大桥“发生了断裂,肯定有问题”;地方政府发言时却指向超载的货车,难以服众。更有意思的是,重型货车超载造成桥梁侧滑的信息发布之前,公众已经“猜到”这个结果。因为此前其他地方多个桥梁和道路事故的原因都首先指向车辆超载,但都没有从技术上说服百姓,而是落下政府部门推脱责任、转移舆论焦点的嫌疑。
从高铁出轨到煤矿矿难,公共事件发生后,新闻发言人已多次成为事件的焦点,有的甚至超过事件本身成为一时的新闻热点。究其原因,还是在发布事故信息时不考虑公众感受,仅从自身“需要”出发去做对己有利的解释。其实,只有坚持客观全面的原则,才能产生权威、可信的结论。只要假设一下自己走下台来做一个普通人需要了解什么信息,有一说一,有二说二,客观披露,合理解释,就可以获得百姓认同、社会理解。如果只说其一,不说其二,避重就轻,顾左右而言他,就会让人们质疑发布主体的公正性和发布内容的真实性。
一项造福大众的工程出现事故,信息发布应给公众一些合情合理的解释,让逝者、伤者和家属获得安抚,建立起连接政府与公众的一座“心桥”。大桥已经坍塌,这座“心桥”不能再塌。 新华社哈尔滨8月25日电
哈尔滨断裂桥梁体内
充塞木棍编织袋
胖豆网综合消息 8月24日凌晨5点30分左右,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阳明滩大桥南面引桥群力新区匝道发生垮塌事故,记者第一时间从北京出发,下午3点左右赶到现场。
现场已经被封锁,有大量警察和武警站岗,在垮塌的桥梁四周都已设置了警戒线,而观察塌桥视界最好的一栋正在施工的高楼工地门口,有两名工地管理人员模样的人正在守门,记者一进去就被劝出来。
不过记者通过拍摄到的照片看到,在垮塌的桥梁体内,充塞着鹅卵石、木棍和编织袋的混合物,钢筋是铺在箱梁内的,并没有看到捆扎的情形。
细节:未垮匝道接头处裂缝漏水
记者在现场看到,垮塌桥梁的梁箱体西面中间部位,已经开膛破肚,一些混凝土块离开了该梁箱体掉落地面,露出里边的钢筋和混凝土构造。记者通过现场拍摄照片放大,看到在已经垮塌的梁箱体上,建造的材料比较丰富,其混凝土里含有鹅卵石、木头等的混合物,一条编织袋还若隐若现地被凝固在梁箱体里。
记者放大垮塌的梁箱体的两端照片,发现梁箱体的内部钢筋没有绑扎,无论是横向放置的钢筋,还是纵向放置的钢筋,都没有被绑扎。在现场围观的建筑工人看了记者拍摄的照片后抱怨说,该箱梁上的钢筋直径属于12毫米的规格,一般桥梁上使用,应当使用直径18毫米规格的麻花筋。
不过,受制于现场的警察和武警进行了所谓的戒严,记者无法前往验证钢筋的粗细。故而桥梁是否真的存在建造质量方面的问题,尚待具有相关检测资质的机构做出鉴定。
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25日在北京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此次事故表态说:“我认为刚投入运行一年就发生断裂,肯定有问题,但什么问题,需要在事故调查之后才能加以确认。一旦有了结论,我们会让当地的事故调查组及时地向社会予以披露,也希望新闻媒体予以监督。”